《當代新儒家。梁漱溟哲學》
以下內容來自于劉桂標博士提供的課程資料及本人聽課的筆記,如有錯漏,請指正。對新儒家哲學有興趣者請去[觸類旁通]中尋找劉桂標博士網頁。
梁漱溟(1893-1988),原名煥鼎,字壽銘、蕭名、漱溟,後以其字行世,廣西桂林人。中國現代思想家,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。
一,其有關中國文化與哲學的主要著作有 :
1. 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〉 1922
2. 《鄉村建設大意〉 19363
3.《鄉村建設理論》 1937
4. 〈中國文化要義〉 1949
5. 《人心與人生〉 1975
當中以首書最為重要 , 對中國文化與哲學界影響最為深遠。其書理論性、系統性不足,但文化的影響性很大。西方作者艾愷就寫過一本< <最後的儒家—梁漱溟與現代中國的困境>>的書。
二,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根本問題
梁氏以為中國以往現代化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 , 主要原因是 :
/ 洋務運動一以為西方文化的優點只在船堅炮利的一面。
\維新運動一以為只須作政治的改革便可以使中國文化能夠自救。
兩者共通之不足有二 :
1. 只是枝節的進行而非通盤的發展。
2. 沒有從文化精神方面入手解決問題。
一→他認同伊文化運動代表人物的觀點 , 主張應從文化精神的層面 ,根本解決中國文化現代化問題。
三,世界文化的三路向
依梁氏 , 「文化」即是「生活的樣法」 , 而生活就是「沒盡的意欲(wi ll) 」和不斷的滿足與不滿 ; 有時 , 他又說生活是「現在的我 」(i.e. 心或精神 ) 對「前此的我」 (i.e. 物質 ) 的一種奮鬥努力。
文化的不同是由於意欲所向不同而決定。
意欲大體上可分為三種路向 :
1. 向前要求。
2. 對於自己的意思變換、詢和、持中。
3. 向後要求。
一→文化也有此三種路向 :
1. 西方文化—-以意欲向前要求為根本精神。
2. 中國文化—-自為調和、持中
3. 印度文化—-反身向後要求…
世界文化發展三期說及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取向
他不以為東方與西方文化有優、缺之分 , 而僅有是否適合時宜之別。他推斷世界文化的健全發展應依次分為三個時期 :
1. 第一期 : 應走西方文化的路向 , 即意欲向前要求的文化路向 。
2. 第二期 : 應走中間文化的路向 , 即意欲調和、持中間文化路向。
3 第三期 : 應走印度文化的路向, 即意欲向後的文化路向。
西方文化在現代之所以較少問題 , 是因為能按步就班 ,先走第一條道路 ; 而東方文化之在現代之所以問題叢生 , 是因為過於早熟 ,不合時宜 ( 此觀點被稱為「文化早熟論」 )
/ 中國一第一路尚未走完 , 便走第二路。
\印度一第一、二路尚未走完 , 便走第三路。
一西方文化的第一條道路在時間上已經走完 ,﹒因為目前西方文化開始出現問題 , 認識到意欲向前的要求已到了令人無法滿足的地步 , 故必須轉而走第二條道路。至於中國文化 , 則必須改走第一條道路,待走完後才重新走第二條道路。所以他主張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態度應為 :
1..完全排斥印度文化的路向。
2..全盤接受西方文化 , 但要改變其態度。i.e.需要自覺合宜與否。
3.自覺地把中國文化的路向重新提出來。
五評論
優點
1. 能正確認識到過往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失敗 , 在於只側重枝節的發展 , 而沒有觸及文化精神方面。
2. 能從中、印、西三大文化體系作中國文化現代化的討論根據 , 其說保守派和西化派持平、妥當。
缺點1
1. 其反對枝節進行現代化是對的 , 但其講全盤進行西方化、中國化與印度化卻走向另一極端。
2. 其將中、印、西文化發展路向的決定根據單單歸於意欲的方向 ,將問題過於簡化。
意欲在哲學史上有二種意思:a,意欲。康德將之等同於身體的機能。b,意志而粱氐在此概念上有些圄圇吞棗。
3. 其世界文化發展三期說缺乏充分的理據 , 流於主觀武斷。
4. 其以艾化路向的合時宜與否取代優劣之別 , 不符合我們對文化的理性反省。
5. 混淆了儒家哲學與柏格森哲學 ( 唯識哲學 ) 的核心觀念和學說。
梁漱溟,預科畢業,自修幾年,二十幾歲成為北大大學教授。是一個出名的沒讀大學而能在大學任職的例子。
有人看過他的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〉( 1922)嗎?有同學說文字不錯,淺白易明。
梁晚年被人問及其實他是佛教徒還是儒學者,答:[我內心是佛教徒,但針對中國,儒家更適合中國目前實情。]他是一個身體力行的實踐論的儒家。